当前位置:铅笔小说>历史>大明:我重生成了朱允炆> 第八十八章 悲壮的军屯,无奈的朱允炆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八十八章 悲壮的军屯,无奈的朱允炆(1 / 2)

新军之策落北平,是在冬季,冬季本就没什么农活,大家每天早起跑跑步,锻炼锻炼身体,没什么问题。


可眼下已是开春,大家还惦记着自己手里的那几十亩地,总不能每天继续训练吧?


朝廷有规定,每个卫所的军户要耕种一分地。


那位说了,一分地而已,随便刨两下就拾掇好了,至于花多长时间,耽误训练?


不好意思,明代军屯里的一分,一般是五十亩。


每一位军士的一分地,按照规定,要收取十八石粮食,上交六石,剩余十二石自己吃。如果年景不好,欠收乃至绝收,那你也得赔纳足额,俗称倒贴。


卫所制与军屯制,在明代初期,确实发挥了很大的作用。


到建文元年,有超过一百二十万的jūn_duì 参与屯垦,增加了近九千万亩,每年屯粮达两千三百多万石,这也是明初农税过低,依旧能养活二三百万大军的关键。


可卫所制与军屯制施行了二三十年,已经出现了很多问题。


对于卫所制,徐辉祖指出四个问题:


其一,军户逃跑的问题。


这其实是有情可谅的,谁能保证年年丰收安泰?


今年老天爷不下雨,都绝收了,你还让我们交粮食,怎么交?


活不下去了,还不能逃走吗?


其二,军官侵占问题。


士绅都知道占农民的地能捞取好处,军官虽然是粗人,可也不傻,知道地多钱多的道理。


士兵五十亩,好,你去八十里外戈壁滩上开五十亩去,这五十亩良田,是我的了。


对了,收拾完戈壁滩的地之后,记得回来给我的庄稼浇水。


军官发话,你总要服从吧。


其三,藩王兼并。


看一眼大明北部边疆,再看看分封的藩王,你会发现,凡是有藩王的地方,便少不了屯田。


尤其是甘州、固原、宁夏、延绥、大同、宣府、蓟州、辽东等九边之地,即有屯田,又有大军,还受制于藩王。


藩王的封地与屯田挨着,一不小心,多占了几百万亩,好像也是可以理解的。


谁让地都挨着的,你们当兵的也是,为啥就不打好田垄呢。


本王没看到,抱歉,实在是抱歉啊。
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

其四,屯田土地差,收成无保障,极度影响训练。


明代军屯并不抢夺民田,很多军屯的土地,要么是元朝被杀掉的地主、农民剩下的无主之地,要么就是自己开荒弄来的。


肥沃的田亩自然是轮不到当兵的,对于绝对部分军士而言,其土地往往是沙碱瘩薄,不堪耕种,而且还分散,上午在西面除个草,下午还得去东面挖个沟,很难完成定额。


加上朝廷答应的耕作工具,一开始还行,后面根本就没有。


没错,朝廷是说了,要给军士配耕牛,可关键是,大明朝的耕牛本来就很少,哪里有大量的耕牛划拨给军屯。


你运气好,十年前分了一头牛给你。现在你说牛老死了,还想要牛。


没门,自己当牛用吧。


这就是朱元璋引以为豪的卫所制与军屯制,曾经的“吾养兵百万,不费百姓一粒米”豪言壮语,到了朱允炆手里,只剩下了一腔压抑的悲壮。


朱允炆很想整顿卫所制,可也清楚,卫所制是一个雷区,一个不小心,便会引起兵变。


请收藏:https://m.81qb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