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铅笔小说>历史>大明:我重生成了朱允炆> 第一千一百六十六章 惊世产量下的质疑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一千一百六十六章 惊世产量下的质疑(1 / 2)

对江山社稷,对天下苍生而言,最重要的就是有饭吃,而这里的饭,无非就是五


朝代更迭,王侯将相一片烟云。岁月经年,历史尘埃只剩一重砂砾。可无论是谁,中原王朝的百姓们都是靠着五谷活下去的。


现在,郑和将带来新的粮食品种,五谷将演变为六谷,这将永载历史,成为一座任何人都无法撼动的丰碑!


解缙清楚,若朱允炆说的是真的,郑和带来了新粮种,且在大明开花结果,养活了大明百姓,别说是给郑和水师圣人待遇,就是给他立生祠,给他下跪都不为过!


杨士奇深深震撼,没有想到自己这一辈子竟能见证如此历史大事件,并参与到其中。


郑和,玉米,新的粮食,新的农作物,也将是新的时代!


“那这土豆?”


解缙很是好奇,这名字有点奇怪。


朱允炆想起土豆的味道,不由地吞咽了下口水:“这土豆虽不算六谷之内,却是解决饥荒的利器。你们不知,这土豆产量惊人,一亩产量少说也有十几、二十石。”


“什么?”


解缙、杨士奇瞪大双眼。


十几、二十石?


皇上啊,你没开玩笑吧,南方最好的水稻田,一亩地别说十石,就是三石五斗都够呛啊。


这土豆能收十几石?


“皇上,当真吗?”


杨士奇犹豫了下问道。


解缙看着朱允炆,和杨士奇一样有些疑惑。


郑和还没回来,这些农作物也没在大明种植过,皇上怎么就知能收多少?


可怀疑朱允炆的判断又有些无力,要知郑和远航,肩负的使命是朱允炆给的,也就是说,朱允炆早就知道这些农作物在哪里。


杨士奇的疑问,事实上并不是问收成,而是问朱允炆为何会知晓这些。


朱允炆自信地说:“郑和说产量喜人,足见不虚。真不真,种一年就见分晓。但为了慎重起见,可以对外宣传土豆亩产十石。至于这番薯,就对外宣传亩产十五石吧……”


种子换了环境,会不会有适应问题、减产问题,这些都不确定,直接宣传二十石,恐怕百姓也难以接受,万一耕作不好,达不到二十石,也有损朝廷颜面。


解缙、杨士奇被这超高的产量砸晕了,听皇上的意思,番薯宣传十五石已经很低了?


若真是如此,那大明将在未来三五年内,彻底解决百姓吃不起饭的问题,哪怕是灾荒时期,也不愁粮食补给。


如果粮食大丰收,每一户人家家中存个一年半载的余粮,那大明江山将会何等稳固!


威胁江山社稷的,是没有饭吃的流民。


若大家都吃得起饭,待在自己家里,何愁大明江山不百代?


“巨大的牺牲,换来的是一个新时代。既然郑和要回来了,那就将消息告诉所有人吧,让牺牲的水师家眷们也清楚,他们亲人的牺牲,换来的是什么。”


朱允炆的声音传荡在大殿之内。


解缙、杨士奇领命。


半个时辰后,建文报的匠人们收到三篇文章:《大明出圣人,郑和水师的真正使命》、《五谷变六谷,丰登新粮种出世》、《郑和将带回亩产十石、十五石的粮食》。


一看署名,匠人们再也无法淡定。


朱允炆、解缙、杨士奇。


好嘛,大明皇帝与内阁两位阁臣一起发表文章,这可是建文朝头一次。


建文报的匠人连忙雕版,为了扩大刷印量,宣传司官员甚至动用特权,征调了民间作坊同时雕版印刷,并在翌日一早,以五万份的发行量先行售出。


这一日,建文报在短短一个时辰内脱销。


张泽抢了一份建文报,连忙跑向客栈,来不及敲门,冲入到房间之中,对母亲与妻子喊道:“朝廷发消息了。”


张母看着冒冒失失的儿子,不由地训诫:“要稳重,你将来可是要当官的,如何能没点沉稳?”


刘氏在一旁笑着。


前些日子得知郑和的消息,不久后水师都督府就将一家人都接到了京师安顿下来,免费吃住,等待着郑和水师的归来。


请收藏:https://m.81qb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