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铅笔小说>历史>凤宁天下> 第1章 码头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1章 码头(1 / 2)

赤月朝,长宁二十年,仲春二月。


若要说京畿繁华,且不用看东西两市售的珍珑奇物,也不用说满街的高官显贵摩肩接踵,只错开眼看看离安阳城门三十里开外的广宁渡头,也能知晓一二。


广宁起先只是一片野河滩。只因当年疏通洛川时将民夫营帐设在那里才终于有了人迹。百十年一过,仅凭着入京的码头这一宗好处,广宁居然就几乎有了县城的气象。通衢大道自不在话下,茶楼酒肆、青楼楚馆也是一应俱全。而这修得整整齐齐的渡头边上,更是人来人往热闹非凡。有等着揽客的脚妇、轿妇,有能说几句夷狄土话的掮客,还有卖果子卖茶水、算命卜卦、代写书信的摊子更是比比皆是。刚从船上下来的人,真不知有多少直接将这小小的广宁渡头错看成了京师安阳。


这一日万里无云暖风习习,码头边只靠着几艘小船在等客人。天气实在是好,又因没有客人过来,多数人就有些懒洋洋的,码头上竟是难得的一片清静。


这时,一艘木篷船在水上慢慢晃悠着向码头边靠过来。围在码头边的小贩们大多只瞟了一眼就转开,只有离得极近的几个才露出一点关注的样子。


在码头边讨生活,拼的就是一个眼力。是达官贵人还是行商富贾,是赶考书生还是普通人家,眼力差了可不只是赚不上银子的事。碰上脾气暴的,只因为一句话没说中听,挥拳头打残废了也不是没有发生过的事。


众人看这木篷船,篷子又旧吃水又浅,估摸着就是寻常人家雇来走个短程的。访亲也好办事也罢,这种客人大多手头没几个余钱。又因离家极近,连零嘴一般都卖不过去,能从她们手里掏摸出十个铜板就算是有本事的了。


在小贩和掮客们都提不起兴致的眼神里,老旧的木篷船终于慢吞吞地在码头边停稳。一个年轻的女人从船舱里钻了出来。


百无聊赖的小贩们不由多看了一眼,这人居然一身的月白。


照说如此浅淡的颜色并不衬人,这个人却因为背挺腰细,双腿又稳稳当当地站在摇摆不定的船板上,看起来居然很清爽利落。这人与船妇结过账后,轻轻一步便跳上码头。她落地后一抬头,适才不过看景似的小贩们都忍不住在心里赞一声好。


年轻人乌发如墨肌肤光洁自不在话下,但那双眼睛却生得实在是好,水杏一般清亮有神不说,只那微微挑起的眼尾却带出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隽秀风流之色。险险要被人说成女生男相的容貌,却因为似笑非笑的唇角染成了一片爽气天然。这人就跟她此刻背后一片通朗开阔的水面一样,只要一眼就让人忍不住心生好感。


只是再看一眼,却又不由得让众人在心底为她叹息一声。


赤月朝在穿戴上规矩极大。虽说当官的也不是日日穿着官袍到处晃悠,但平常穿的衣裳用什么料子却也有大讲究。所谓“民人不帛”,说的就是普通百姓不能穿丝绢绸缎的衣裳。这年轻姑娘虽因为尚未成年,所以头上只用锦带束发,但通身的细棉衣裳却实在逃不过众人的眼睛。广宁渡口上来来往往的贵人也不少了。但那些穿得上绫罗的,又有多少人的品貌能及得上眼前这个?偏偏人家穿绸她穿棉,真真只能叫人叹一声“同人不同命”了。


这年轻姑娘自是不知道自己才下船就已经被别人可怜了一回,她朝码头边张望了几下后朝茶档走过来。支了布幔卖茶水的是个老妇,见生意上门顿时就扬起笑,她一边拿肩上搭的毛巾拍打了矮凳,一边道:“大姑娘,这里坐这里坐。”


“大娘,”她步子爽快利落,走路带起一阵风来,进了茶摊也不嫌坑坑洼洼的凳面硌人,直接就坐下了,“有新茶来一碗。”


“大姑娘先坐着,马上来。”


茶摊也就巴掌那么大块地方,新茶也不过就是往粗茶末里兑点热水,吃食就更简单,从木桶里拿出来的一碟糯米丸子而已,都已经半凉不热了。


老妇把东西朝年轻姑娘面前一放,再看看码头上也不像是再会来船的样子,便也坐下,一副寻人唠嗑的样子,“大姑娘这是刚回来?”


“嗯,去看个朋友,在新安住了小半个月。”这年轻姑娘拿起茶碗,就在唇边喝了口,一放下茶杯,就露出一张笑盈盈的脸来,“今天才回来。”


新安,乃京畿道下新安郡城的名字。由渡头衍生而成的广宁县就归在新安郡治下。别看这里离京师安阳更近,广宁县令的顶头上司却是新安郡守。


茶摊老妇见这年轻客人不像是不乐意闲话的,便又殷勤了几分,“两个丸子够不够?不够我那里还有几个茶鸡蛋。”


这年轻姑娘又喝了口茶,“好啊,谢谢大娘。”她说着,又朝码头外瞟了一眼,似是在寻什么的样子。


“老婆子也爱去新安呢。”老妇说,“咱们广宁虽然说离安阳近些,家里要扯个布添点什么东西,老婆子还是爱上新安去。”


“那是。”年轻姑娘放下茶碗,“安阳入城就得缴二十个大钱,况且什么东西,只要一进了那道城门,立时三刻就能贵上不少,自然不如新安那里实在。”


“是啊是啊,就是这个理儿。”老妇也是因为帮补家用才出来摆摊,立时点头,“大姑娘果然是出过门的,比我家那死小子明白多了。”


“这事还是不用明白的才好。”年轻姑娘撇了下嘴角,也不知想起了什么,一脸的心有余悸,“这一文钱一文钱掰着算的日子……”


老妇又朝年青姑娘身上打量了一下。她虽然穿棉,衣料却是上等细棉,且衣裳合身针脚细密,这一身真还便宜不到哪里去。她老妇奇道:“大姑娘家计很艰难吗?”


“艰难?”年轻姑娘也是一愣,随即咧开嘴露出一口白牙,“不瞒您说,这吃穿上头我家还真是不用愁的。只不过我家大人说,孩子不能惯。”说着说着,这年轻姑娘牙疼似的抽了抽嘴角,伸手比出个“二”字,“有个规矩,每个孩子到了十四岁只给两贯钱,就一脚踹出家门,不过满整个月不许回家。”


“大姑娘家……”茶摊老妇听着也是瞠目,半晌才憋出一句,“真是规矩大。”


“不过,”年轻姑娘笑得一脸得意,“我家姐妹几个就没出过败家的呢……”她喝着茶,又朝空地那里看。


广宁码头一侧有一大片空地,专门预备给接人的马车停用。一般有马车来接的多半是官宦人家,所以广宁码头边上的特别规矩,车马行的马车要在更远些的地方候客。也所以,接人的马车有没有到,从茶摊这里一目了然。


“大姑娘在等家里的车?”老妇顺口问道。


“是啊。”年轻姑娘眉头一皱,奇怪后转为恼怒的情绪一闪而逝,“说好今天回来的。”


老妇看了眼年轻姑娘。穿得上这样的衣裳,家里有马车也不奇怪。只是离家十几日,居然没有车来接……


老妇爱唠嗑,却也不是没点见识的人,不想平白触人霉头的她立刻换了话题,“大姑娘要雇车吗?”把客人介绍去车马行也有一笔钱好拿,老妇不由就多了句嘴。


请收藏:https://m.81qb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没有了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