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铅笔小说>历史>蝉动> 第八百二十节汉口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八百二十节汉口(1 / 2)

咸~丰八年(1858年),前朝与英国签订《津门条约》,增辟了11个通商口岸,包括江城汉口。


正式开埠后,帝国主义列强蜂拥而来,在汉口乃至整个江城开洋行,设银行,修教堂……


其中,殖民者最重视的是辟航运,建码头,以便将掠夺来的资源运回本土以及促进商业发展。


一时间江城码头云集,中方控制的“土码头”和洋人控制的“洋码头”竟有两百余座,九省通衢之名不胫而走。


随着国民政府退守江城,更加刺激了运输业发展,尤其是民用码头,每天都是人来人往,异常热闹。


这一天,武昌通往汉阳工业区的烈女渡码头门外,多辆军用卡车疾驰而来,在大门处猛然停下。


“吱~”


刺耳的刹车声响起,不等汽车停稳,荷枪实弹的军警人员便跳下车迅速占领附近的制高点和进出口,将里面的人包围起来。


这让在场的百姓惊恐不已,不知道jūn_duì 想要干什么,纷纷想要逃离,结果被黑洞洞的枪口给逼了回来。


就在双方气氛越来越紧张之时,码头喇叭中传来命令,要求所有人排队,提供可以证明身份的文件接受检查和登记。


没有携带证件的,必须说出住址、去向、联络人,若不是本地人,需要至少说出三个本地证明人证明身份。


听到只是检查,人群中的普通人松了一口气,别有用心者却脸色大变,试图溜出包围圈。


可他们很快发现,跟往常的搜捕不同,这一次果军的布置非常专业,没有留下任何漏洞。


所有能够走人的地方,全都有军警值守,连江面上也有几艘汽艇在来回巡逻,以防偷人跳河。


不仅如此,远处还有一群工兵在架设野~战电话,显然是要对无法提供身份文件的人进行核实查对。


这绝不是普通的治安检查,而是情报甄别!


这让某些人胆战心惊,强忍恐惧开始思考对策,回忆是不是自身露出了什么破绽,导致身份暴露。


没多久,等候检查的队伍越排越长,数张木桌后分别或坐或站着几个黑衣人,给百姓们做着登记和拍照留影。


队伍中一个身边长袍,手拎公文包的中年男人走到黑衣人面前抬手摘下头上的帽子,微微鞠了一躬问了声好。


“老总辛苦。”


“别废话,叫什么?”


“……”


“从来哪?”


“武昌。”


“本地人?住址呢。”


“舒家街3号,这是鄙人的证件。”


“去旁边拍照,然后等着,让你走再走。”


“好的,好的,辛苦。”


这样的对话不断发生,黑衣人快速甄别着人群,不时有身份存疑的人被拉到一旁搜身后蹲在地上。


当然,也有自觉身份高人一等的官员拒绝接受检查,对于这部分人,黑衣人就没那么客气了,立刻拔枪抵住对方脑门直接收押。


看到这幕,原本心中充满怨气的百姓不说话了,暗暗猜测是不是发生的什么大事,否则检查不会如此严格。


他们不知道,就在烈女渡被包围的同一时间,武昌、汉口、汉阳三地的所有汽车站、火车站、重要路口、军用和民用码头也被控制。


特务处、江城城防司令部、宪兵司令部、警方统一部署,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切断了进出江城的通道,对来往行人、车辆进行盘查。


为此最高统帅部批准出动一个师级单位配合行动,协助特务处完成清理日谍的任务,毕竟这是光头亲自交办的任务。


如此大动干戈,惹得不少人心怀不满,尤其是做着走~私生意的大佬们,他们不关心什么日谍,只关心自己的生意。


而且这种大海捞针似的搜捕有用吗,日本人又不是傻子,于是纷纷等着看特务处和戴春峰笑话。


在距离烈女渡几百米远的一栋楼房顶层,左重放下了手中的望远镜,转身看向古琦和沈东新。


“老古,第一把大火已经放了,下面就要看你们了,马上派人对武昌的几处集中住宅区搜查。


汉阳有宋明浩、吴敬忠,邬春阳刚从港城回来,由他和归有光负责汉口,三镇同步行动。”


“是。”


古琦瞄了一眼乱糟糟的码头,面带疑惑:“不过副处长,您不是说这样搜查太……”


“太过浪费时间是吗?”


请收藏:https://m.81qb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